長沙綠茶
長沙綠茶,是湖南省長沙市特產,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。長沙綠茶產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,四季分明。春末夏初多雨,夏末秋季多旱;春濕多變,夏秋多晴,嚴冬期短,暑熱期長。全年無霜期約275天,年平均氣溫16.8-17.2℃,極端最高氣溫為40.6℃,極端最低氣溫為-12℃。年平均總降水量1422.4毫米,平均相對濕度76%,適宜種植茶樹。長沙綠茶,特級茶,條索緊細彎曲勻整,顯毫,色澤綠潤 ,湯色嫩綠明亮,嫩香持久,滋味鮮爽回甘,葉底嫩綠鮮活勻齊。一級茶,條索緊細彎曲勻整,有毫,色澤綠較潤 ,湯色綠亮,清香持久,滋味鮮醇有回甘,葉底嫩綠勻整。2018年7月3日,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準對“長沙綠茶”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。
產業布局
長沙綠茶的地理標志保護的區域范圍為長沙市所轄長沙縣、望城區、瀏陽市、寧鄉市共計4個縣(市、區)39個鄉鎮(街道)。包括長沙縣的金井鎮(含雙江鎮)、高橋鎮、路口鎮、春華鎮、果園鎮、北山鎮、福臨鎮、開慧鎮(含白沙鄉)、青山鋪鎮、安沙鎮、江背鎮、黃花鎮、永安鎮13個鎮;望城區的靖港鎮(含格塘鎮)、烏山街道、茶亭鎮、白箬鋪鎮4個鎮(街道);瀏陽市的淳口鎮、大圍山鄉、官渡鎮、大瑤鎮、社港鎮、太平橋鎮、沙市、蕉溪鄉、北盛鎮、官橋鎮、鎮頭鎮11個鄉鎮;寧鄉市的溈山鄉、花明樓鎮、巷子口鎮、橫市、黃材鎮、回龍鋪鎮、歷經鋪鄉、雙江口鎮、大屯營鎮、喻家坳鄉、金洲鎮11個鄉鎮。地理坐標為東經111°57′25″-114°09′46″,北緯27°55′52″-28°35′35″。2017年,長沙綠茶保護面積13.7千公頃,年總產量32498噸。2018年,長沙縣有茶園近9.3萬畝。
歷史
長沙綠茶種植歷史悠久,茶文化底蘊深厚,為中華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。從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茶與茶具,到唐代潭州(長沙古稱)刺史張渭的“飲茶勝飲酒,聊以送將歸”、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記載的“湖南之白露、長沙之鐵色”,“長沙綠茶”史籍有名肇始于此。明清時期,“高橋有48家茶莊”。民國二十一年(1932年),湖南省成立茶葉研究所。
產地環境
土壤地貌:長沙市地勢起伏較大,地貌類型多樣,東北是幕阜—羅霄山系的北段,西北是雪峰山余脈的東緣,中部是長衡丘陵盆地向洞庭湖平原過渡地帶。東北、西北兩端山地環繞,地勢相對高峻,中部遞降趨于平緩,略似馬鞍形,南部丘崗起伏,北部平坦開闊,地勢由南向北傾斜,形如一個向北開口的漏斗。城內為多級階地組成的坡度較緩的平崗地帶。土壤以板頁巖風化物為主,受氣候、地形與河流等因素的影響,長沙土壤形成紅土和河流沖積土兩大類。紅土是地帶性土壤,為有機質少的酸性土,一般分布于山丘、崗地一帶;沖積土分布在低平地區,面積達2037.2平方公里,占土地總面積的17.26%。長沙綠茶產區為典型的丘陵、平崗地貌,海拔高度在50-500米之間,坡度在20°以下,土壤以紅壤、水稻土為主,分別占土壤總面積的70%與25%。其余為菜園土、潮土、山地黃壤、黃棕壤、山地草甸土、石灰土、紫色土等,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。土質肥厚、結構疏松、透氣、保水、保肥,富含多種礦物元素,是長沙綠茶生長的獨特土壤條件。 氣候條件:長沙綠茶產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,四季分明。春末夏初多雨,夏末秋季多旱;春濕多變,夏秋多晴,嚴冬期短,暑熱期長。全年無霜期約275天,年平均氣溫16.8-17.2℃,極端最高氣溫為40.6℃,極端最低氣溫為-12℃。年平均總降水量1422.4毫米,平均相對濕度76%。 水文條件:長沙綠茶產區水資源以地表水為主,水源充足,年均地表徑流量達808億立方米。除湘江外,還有匯入湘江的支流有15條,主要有瀏陽河、撈刀河、靳江和溈水河。最大的水庫為寧鄉市境內的黃材水庫和瀏陽市境內的朱樹橋水庫。市縣以下的各鄉鎮有許多蓄、引水工程,與大小山塘、河壩、水庫渠道相通,為長沙綠茶生產基地提供了有利的灌溉條件。